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2026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指南
为帮助广大考生全面了解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以下简称 “学院”)2026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的核心信息,明晰学院办学实力与培养特色,现将学院基本情况及招生相关内容系统梳理如下:
一、学院总体概况
1. 学院组建与发展历程
学院于 2013 年 12 月正式组建,其组建基础为三峡大学原法学院,以及经济管理学院中专注于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的相关专业。通过专业整合与资源优化,学院实现了法学与公共管理两大领域的学科融合,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专业建设核心荣誉
在长期的专业建设中,学院凭借扎实的教学质量与学科实力,斩获多项重要荣誉:
(1)2018 年,成功入选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 “荆楚卓越法律人才” 协同育人计划,标志着学院在法律人才培养领域获得省级层面认可;
(2)2019 年,法学本科专业被正式认定为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进一步提升了专业在省内的影响力;
(3)2025 年,在湖北省组织的专业监测等级评估中,法学专业以优异的综合表现获评 A 级,充分彰显了该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学院核心架构与资源配置
1. 教学与科研机构布局
学院构建了完备的教学与科研机构体系,覆盖教学组织、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等多个维度:
(1)教学组织:设有 2 个系,作为日常教学管理与课程实施的核心载体,保障本科及研究生教学有序开展;
(2)科研与社会服务平台:拥有 6 个校级及以上机构,具体包括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宜昌市人大暨三峡大学地方立法研究院、三峡大学法律服务中心、三峡大学应急管理研究所、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心、三峡督查研究院,这些平台为科研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提供了重要支撑。
2. 教学实践设施配置
为满足师生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需求,学院配备了丰富的硬件资源:
(1)专业实验室:建有模拟法庭教学实验室、公共管理实验室 2 个教学实验室,分别对应法学、公共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需求,助力学生提升实操能力;
(2)研究生实践平台:打造 10 余个研究生工作站,其中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包含湖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宜昌市人民检察院研究生工作站,为研究生对接实务场景、开展实践研究创造条件;
(3)辅助资源:设有图书资料室与《求索》编辑工作室,图书资料室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求索》编辑工作室则为学术交流与成果发表搭建平台。
三、学科建设与学生规模
1. 学科与学位点设置
学院聚焦法学、公共管理两大学科方向,构建了层次分明、覆盖全面的学科与学位点体系:
(1)本科专业:开设法学、行政管理 2 个本科专业,为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提供明确的专业方向;
(2)硕士学位点:拥有法学硕士、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MPA)3 个硕士点,兼顾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培养,满足不同考生的发展需求;
(3)学科优势岗位:设有 2 个楚天学者岗位设岗学科,通过高端人才引育进一步强化学科优势。
2. 在校学生构成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总计 2000 余人,学生结构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特点:
(1)本科生 1353 人,是学院人才培养的基础群体,主要接受本科阶段专业教育;
(2)研究生 541 人,涵盖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代表学院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
(3)留学生 80 余人,人数在学校文科类学院中排名首位,体现了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
(4)第二学位法学专业学生 200 余人,为跨专业学习的学生提供法学领域知识拓展的渠道。
四、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1. 师资规模与职称结构
学院拥有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核心支撑:
(1)教职工总数 62 人,涵盖教学、科研、管理等多个岗位,保障学院各项工作有序运转;
(2)专任教师 55 人,是承担教学任务、开展科研活动的核心力量;
(3)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 31 人,占专任教师比例较高,确保教学与科研的高水平推进。
2. 师资人才资质与荣誉
学院师资队伍中涌现出多位行业内优秀人才,具备丰富的学术背景与实务经验:
(1)省级人才:包含湖北省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法律专家(提名奖)1 人,湖北省宣传文化人才工程 “七个一百” 人选 1 人,湖北省法学法律专家 1 人,湖北省青年法学法律人才 2 人;
(2)市级人才:有宜昌市第四届法治建设 “十大人物” 1 人,宜昌市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 5 人,宜昌市市级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家 4 人;
(3)其他资质:聘请特聘教授 2 人,拥有全国社会科学工作先进个人 2 人,博士生导师 2 人,硕士生导师 39 人;
(4)学历水平:37 名专任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博士占比约 71%,充分体现了师资队伍的高学历优势。
五、科学研究成果与实力
1. 科研项目与经费保障
学院在科研项目申报与经费获取方面成果显著,为科研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1)国家级项目:成功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项目、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子课题等共计 7 项;
(2)省部级项目:获得教育部、司法部、国家民委、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法学会等省部级课题 20 余项;
(3)其他项目:承担各级各类课题 100 余项,覆盖不同研究领域与应用场景;
(4)经费支持:累计获得项目经费 1200 余万元,为科研团队开展研究、购置设备、举办学术活动提供资金保障。
2. 科研成果产出与奖励
学院教师在学术成果发表与奖项获取方面表现突出:
(1)学术论文:累计发表学术论文 300 余篇,其中高水平论文 70 余篇,涵盖 CSSCI 源刊论文、SSCI 论文、SCI 论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以及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论文;
(2)学术专著:出版专著 30 余部,丰富了法学、公共管理领域的理论成果;
(3)科研奖励:科研成果荣获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国家民委等各级各类奖励 20 余项,体现了成果的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力。
六、人才培养模式与平台
1. 课程设置与跨学科优势
学院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并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
(1)专业课程:严格依据法学、公共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需求,开设专业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2)跨学科拓展:借助三峡大学多学科资源优势,指导学生在全校范围内选修其他学科课程,拓宽知识视野,培养复合型人才。
2. 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学院搭建了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
(1)兼职教授队伍:从党政机关、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实务部门,聘请 50 余名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担任兼职教授,包括党政领导干部、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为学生传授实务经验;
(2)校内实践平台:设有三峡大学法律服务中心、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心、法律事务实验室、公共管理实验室、《求索》编辑部,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与学术交流的场所;
(3)校外实践基地:建立 40 余个实践教学基地,专门用于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3. 人才培养成效
自 2000 年以来,学院已累计培养本科毕业生 3000 余人。毕业生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较强的实践能力,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为社会输送了大量法学与公共管理领域的专业人才。
七、对外交流与社会合作
1. 学术交流活动
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师生与外界的知识互通:
(1)专家讲学:邀请王泽鉴、龙宗智、周叶中、倪星、覃道明、赖德胜、胡玉鸿、张卫平、朱春奎等国内外理论界与实务界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为师生带来前沿学术观点;
(2)师生交流:定期派遣教师与学生出国(境)访问学习,拓宽师生国际化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2. 社会服务与合作
学院主动对接社会需求,开展多维度社会服务与合作:
(1)法规论证:为 15 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起草工作提供论证支持,助力地方法治建设;
(2)政府咨询:为湖北省县级及以上政府提供咨询培训服务 60 余次,帮助地方政府提升治理能力;
(3)政产学研合作: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宜昌市政府、宜昌市委组织部、宜昌市公检法司系统及知名律师事务所等 40 多家单位建立政产学研合作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
(4)校际联系:在国内与台湾地区及内地各兄弟院校、研究机构保持密切联系,促进学术资源互通。
3. 学术会议承办
学院多次承办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提升学科影响力:
(1)2019 年:承办 “新时代学术期刊建设与新兴权利研究” 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 2019 年年会;
(2)2020 年:承办第七届 “新兴权利与法治中国” 学术研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2020 年度湖北省公共管理研究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 2020 年年会;
(3)2021 年:承办第七届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区际冲突法专题研讨会、湖北省第六届社会调查报告大赛;
(4)2022 年:承办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 2022 年年会暨 “打造后疫情时代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升级版” 研讨会;
(5)2024 年:承办第二届知竞青年学者工作坊暨 “数字经济反垄断的法律实践与国际比较” 学术活动。
八、学院发展定位与目标
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在发展过程中,学院坚持社会需求导向,秉持特色发展、改革创新、融合发展的理念,致力于打造应用型、基层型、开放型学院。未来,学院将持续提升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力争建设成为法学、公共管理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教学科研单位,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贡献力量。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海豚MBA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