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 2026 年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布置会暨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启动会(MBA 专业专项解读)
2025 年 9 月 4 日上午,南京大学 2026 年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布置会暨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启动会在仙林校区和苏州校区同步召开。副校长周志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围绕研究生招生工作全局部署,结合不同专业特性明确差异化要求。其中,针对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会议立足其 “培养具备全球视野与实战能力的商业管理人才” 的核心定位,对考试录取办法、资格审查、信息公开等关键环节作出专项调整,进一步强化专业特色与招生规范性。
一、MBA 专业招生核心导向:锚定国家战略,聚焦实战型管理人才
周志华副校长在全局部署中强调,研究生招生资源需向 “国家最急需的关键核心领域和前沿交叉学科” 倾斜。结合 MBA 专业特性,这一导向具体落地为三大目标:
服务产业升级需求:重点吸纳面向数字经济、绿色金融、先进制造等国家战略领域的优秀生源,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强化 “实践 + 创新” 双驱动:突破传统学术型人才选拔模式,突出对考生商业案例分析、团队协作、战略决策等实战能力的考察;
优化生源结构:结合 MBA“在职 / 全日制” 双培养模式,动态调整招录比例,兼顾应届优秀本科生(推荐免试)与具备丰富工作经验的在职申请者,打造 “多元化、多层次” 的管理人才培养生态。
二、MBA 专业考试录取办法:分层分类考核,突出职业素养与商业潜力
针对 MBA 专业的职业教育属性,会议明确差异化录取流程,核心分为 “推荐免试(全日制)” 与 “统考(在职 / 全日制)” 两类,考核重点各有侧重:
(一)推荐免试研究生(全日制 MBA 专项)
申请门槛:除满足学校 “本科前三年学业成绩排名前 10%-20%(具体比例按院系要求)” 的基础条件外,需额外提供以下材料:
商业实践证明(如企业实习报告、创业项目计划书、商业竞赛获奖证书等);
个人职业规划书(需明确报考 MBA 的动机、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匹配度);
2 封推荐信(至少 1 封来自企业管理者或商业领域导师,侧重评价考生的管理潜质与职业素养)。
复试考核:采用 “材料评审 + 结构化面试 + 商业案例分析” 三位一体模式:
材料评审(占比 40%):重点审核学业成绩、实践经历、职业规划的逻辑性;
结构化面试(占比 30%):围绕 “领导力、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提问,例如 “请举例说明你在团队中主导的一项改进项目及成果”;
商业案例分析(占比 30%):给定企业真实案例(如 “传统制造业企业如何应对数字化转型挑战”),要求考生在 30 分钟内完成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考察商业思维与决策能力。
(二)统考研究生(在职 / 全日制 MBA)
初试科目:除全国管理类联考(英语二、管理类综合能力)外,学校将在复试阶段增设 “MBA 专业素养测试”,不设笔试,以 “个人面试 + 小组讨论” 形式进行;
复试重点:
在职考生:侧重考察 “行业经验与管理实战能力”,需提交企业任职证明、业绩报告(如项目管理成果、营收增长贡献等),面试中结合行业趋势提问(如 “你所在行业如何应对消费升级?”);
全日制考生:侧重考察 “商业创新潜力与学习能力”,需通过 “商业模拟沙盘” 或 “创业方案设计” 环节,展现对商业逻辑的理解与落地能力。
三、MBA 专业资格审查:多维度核验,严守 “德才兼备” 底线
研究生院院长王孝磊强调,MBA 专业因涉及 “商业伦理与职业操守”,资格审查需更注重 “品德与能力的双重校验”,具体措施包括:
思想品德审查:联合学校学生工作处、用人单位(针对在职考生)开展背景调查,重点核查是否存在商业失信、职业违规等记录,一票否决 “有违背商业伦理行为” 的考生;
材料真实性核验:对考生提交的实习证明、业绩报告、推荐信等材料进行 “双向核验”—— 联系推荐人确认推荐信真实性,对接企业 HR 核实任职经历与工作成果,杜绝 “简历造假”;
职业背景适配性审查:针对在职 MBA 考生,要求工作年限不低于 3 年(管理岗不低于 2 年),且需提交 “岗位说明书”,确保考生职业经历与 MBA 培养目标(中层管理人才)相匹配,避免 “跨行业盲目报考”。
四、MBA 专业信息公开:全流程透明,强化考生权益保障
研究生院副院长周威传达教育部政策要求时,特别针对 MBA 专业 “社会关注度高、考生群体多元” 的特点,明确信息公开细则:
公开内容:
事前公开:MBA 专业招生简章(含全日制 / 在职培养方案、学费标准、奖助政策)、复试分数线(分专业方向公布,如 “金融 MBA”“创业 MBA”)、复试考核大纲(明确案例分析范围、面试评分标准);
事中公开:复试名单(含考生姓名、本科院校、工作单位 / 学业成绩、申请方向)、复试分组情况(随机抽签结果)、面试全程录像(可申请查阅);
事后公开:拟录取名单(含考生初试成绩、复试成绩、综合排名)、资格审查结果(未通过原因需书面说明),公示期不少于 10 个工作日。
公开渠道:除学校研究生院官网外,增设 “南京大学 MBA 教育中心” 专项平台,同步发布招生动态、常见问题解答(FAQ),并开通 24 小时咨询热线(针对在职考生提供晚间咨询服务),确保信息触达高效性。
五、经验分享与工作要求:压实责任,打造 MBA 优质生源体系
会上,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执行主任张梦葭就 MBA 博士招生(如工商管理博士 DBA)作补充说明,强调需 “结合企业高管的职业发展需求,设计模块化课程与研究方向”。计算机学院研究生秘书曹迎春分享经验时,建议 MBA 招生可借鉴 “校企合作生源储备” 模式 —— 通过 “企业定制班”“MBA 暑期夏令营” 等活动,提前锁定优质在职生源,例如与长三角地区龙头企业合作开展 “管理人才储备计划”,考生通过企业推荐可获得复试加分。
周志华副校长最后强调,各单位需针对 MBA 专业特点细化工作方案:一是建立 “校企联合评审组”,邀请企业 CEO、行业专家参与复试考核,确保人才选拔与市场需求接轨;二是加强招生宣传的 “精准性”,针对在职考生开展 “企业宣讲会”“校友分享会”,针对应届生举办 “MBA 职业体验日”,直观展示专业优势;三是严守公平公正底线,MBA 复试全程采用 “双盲评审”(考生匿名、考官随机分组),杜绝 “人情干扰”,为学校打造 “最具创新能力的 MBA 教育” 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各学院分管研究生工作领导、MBA 教育中心工作人员、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全体成员参加会议,共同明确 2026 年 MBA 招生工作的时间表与路线图,确保各项要求落地见效。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海豚MBA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