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10358!欢迎报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遇见更好的自己!
1声誉
1958年,建校于北京,她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
1959年,成为全国16所重点高校之一。
1970年,迁校至安徽省合肥市,开始第二次创业。
1978年,创办中国首个研究生院,创办全国第一个少年班。
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3年,邓小平同志批示:“据我了解,科技大学办得较好,年轻人才较多,应予扶持。”
建设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1995年,首批实施国家“211工程”。
1999年,首批实施国家“985工程”。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用了一天时间考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赞扬学校 “作为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大学,这些年抓科技创新动作快、力度大、成效明显,值得肯定 ”。
2017年,入选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全面参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2018年,红专并进一甲子,科教报国六十年。建校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学校“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
2019年入选“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2020年,成立本科生书院,创建“冲之书院”“守敬书院”“时珍书院”“光启-仲英书院”四个特色书院。
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划”招生。
2021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发展的顶尖人才。
2022年,成立碳中和研究院、深空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商学院;
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2023年,启动建设“合肥先进光源”。启动超级陶粲装置关键技术攻关项目 。
2024年,成立人形机器人研究院。
2师资
中国科大长期重视一流师资队伍的培育。截至2025年3月共有教学与科研人员3205人,其中教授1167人( 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副教授1118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其中,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占固定教师总数的45.3%。本科生生师比约为2.5:1。
3学科
优势学科 实力雄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按照大类进行本科招生,现有本科专业44个,本科学科门类6个。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含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4个。
中国科大目前有一流的基础学科,跨越发展的新工科,融合发展的新医学以及特色鲜明的管理人文学科。
4科研
中国科大自建校以来,一直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被誉为“科技英才的摇篮”和“科技创新的重镇”。
中国科大以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交叉为核心,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
2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
25个中国科学院重点科研机构
62个其他(省部级)实验室
中国科大在国之重器中作出重要贡献
在十九大报告点名提到的“国之重器” ——“墨子”“悟空”研发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是由中国科大主导研制,我校潘建伟院士(87级本科校友)担任“墨子号”专项首席科学家。“悟空号”首席科学家常进也是我校84级本科校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点名提到了一批科技创新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其中中国科大主导4项,参与4项成果:“墨子号”实现无中继千公里级量子密钥分发,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62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成功问世,“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首次实现千万核心并行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奋斗者”号成功坐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开通。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提到: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微分几何学两大核心猜想被成功证明,化学小分子诱导人体细胞实现重编程,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实现“造物。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深空探测实验室联合研制的墨子巡天望远镜在青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正式启用。
国际最先进、亚洲唯一,低能量区第四代同步辐射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合肥先进光源”启动建设。
5培养
中国科大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自主选择 追逐兴趣
率先提出并完全实现本科生100%自主选择专业;实现“教、学、管” 联动的全过程精细化管理。
缤纷世界 国际培养
在中国科大,人人有机会参加国际交流,100%提供资助。学校与世界50余个国家、200多所海外知名高校和机构建立了深入合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交流选择,并搭建了 “全球化学习交流平台” 服务学生出境交流。
学校为所有赴境外参加交流活动的学生提供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和免费匹配意外医疗险,并根据交流项目性质分类提供不同程度的生活补贴。
同时,校园内也营造了很好的国际化氛围。如大师论坛,聘请国际一流专家学者来我校开设全英文授课的前沿课程。
新型交叉 培育英才
科教融合3.0-- 基础和前沿交叉学科融合培养工程
聚焦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在中国科学院“科教融合3.0”指导方针下,中国科大面向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物理学等重要基础学科和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科技等前沿交叉学科,实施融合培养,率先探索具有“教学融合、科研融合、管理融合”特色的创新培养体系。
未来技术学院
2021年,中国科大入选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中国科大未来技术学院2025年开始通过高考招收量子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同时面向少年班学院学生进行二次选拔。中国科大未来技术学院建设目标定位是面向量子科技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基于学校的优势专业和学科方向,围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需求,创新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体系化、高层次量子科技人才培养平台,造就一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善于统筹协调的世界级科学家和未来技术领军人才。
中法数学英才班
依托中国科大本科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学习借鉴法国数学人才培养的传统领先优势,紧密接轨法国高校的数学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术思想活跃、发展潜力巨大、国际视野开阔的数学学科青年领军人才。
2019级首届中法数学英才班20位毕业生中19人通过中法双方资助前往法国高校继续深造。值得一提的是,中法数学英才班近四年7人考取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4人考取巴黎综合理工大学,考取人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近四年巴黎高师数学专业面向全球仅录取16名国际生, 其中7人来自中国科大中法数学英才班。
科技英才班
中国科大与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及高新技术企业深度合作,倾力打造了19个科技英才班,分别以各个领域的杰出科学家的姓名给英才班命名,如华罗庚班、钱学森班等,覆盖了我校主要的本科学科。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严济慈物理科技英才班、卢嘉锡化学科技英才班、贝时璋生命科技英才班、赵九章现代地球和空间科技英才班、王绶琯天文科技英才班、华夏计算机科技英才班和钱学森力学科技英才班入选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我校通过高考直接招收部分科技英才班学生(招生专业信息如下表),同时,学生入校后仍有机会进入全部的科技英才班学习。
搭建平台 创新实践
学校依托“大学生研究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等,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前沿信息技术的素养。充分发挥人工智能、量子科学与技术、能源科学与技术、行星科学与技术等交叉学科科研实践平台作用,在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智慧物流等国家新兴产业拓展布局行业企业研究生实践基地。
学校设立创新创业学院,以铸造学生创新灵魂、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顶尖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为工作目标,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色的“四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2022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 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 ,2022年10月,入选安徽省首批“ 省级创业研究院” 。
书院培养 人文熏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书院由“冲之书院”“守敬书院”“时珍书院”“光启-仲英书院”构成,面向全校一年级和二年级本科生(少年班学院实行本科全程式书院),创建兼具住宿、自习、研讨、课外活动和交流等多种功能的学生社区,营造和谐友爱、积极向上的学生家园。
通识教育 追寻智慧
截至2024年在库核心通识课程159门。发展多种类型的课外实践活动,营造丰富的人文氛围,包含有话剧、展览、讲座等。艺术教学中心与现代艺术中心合办一系列课程优秀作品展览及师生个人作品展览,含油画、版画、水彩、水粉、数码绘画、摄影等多重艺术形式,为学生们提供了欣赏、交流的平台。
劳动教育 茁壮成长
深度整合校内校外资源,体系化搭建劳动教育平台,完善教育合作实践机制,以优质的课程引领特色劳动教育,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涵养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勤劳务实的品德修养。建设高新园区“复兴100”劳动教育基地;开设“美食与生活”劳动实践课堂,创新“思政+劳育”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与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共建劳动教育基地,签署劳动课程共建协议,拓宽劳育课程丰富度。
体育教育 健康为本
打造高品质体育教学和运动空间,近年来新建中区台球教室、搏击教室、多媒体教室,提升改造西区乒乓球教室和健身房,新建高新园区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健身房。优化体育课堂,加强游泳课程建设、龙舟俱乐部和社团建设,指导学生运动代表队参加国家和省级各类大学生体育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艺术教学 以美育人
打造艺术与科学深度融合的“科学之美”科大特色艺术课程,包含美术、音乐、朗诵、摄影、书法、电影等多种类型;引进高水平文化素质教育演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节”“艺术系列工作坊”等全校性的艺术实践活动;建成 3600 余平的艺术教学中心,聘请知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担任驻校艺术家,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推动学校美育工作,大力营造艺术氛围。
开设“科学与社会” 研讨课
中国科大将新生 “科学与社会” 硏讨课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必修课程。通过名家大师主题报告和导师指导下的小班课程研讨,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以及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科学素质。
学校每学年选聘数百位导师对学生进行小班科研指导,帮助学生从宏观视野了解未来科学发展趋势以及科学家的责任与义务,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6生活
在中国科大,不仅有一流的学习资源,还有优美的校园环境、齐全的生活设施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这些都将为你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广阔的平台。
冬有暖气 夏有空调
“冷暖双供”,空调暖气覆盖到每一间宿舍,学生宿舍24小时提供生活热水。
精装宿舍 拎包入住
学校免费为本科新生提供全套高质量的床上用品,并送至学生宿舍内,拎包即可入住。
中校区宿舍楼内的自习室、研讨室免费开放,7种不同的装修风格营造出不同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自己楼层就可以预约座位、预约时间段,刷卡进入。
专业健身 强健体魄
学校健身房拥有专业的健身器材,并配有专业的健身教练和丰富多样的健身课程,如普拉提、有氧搏击、瑜伽等,免费为学生锻炼身体、强健体魄提供优越的环境和资源。
舌尖美食 超值享受
学校共有18个食堂,东校区有东区学生食堂、东苑餐厅、东区教工餐厅、美食广场、星座餐厅、蜗壳时光茶餐厅,西校区有西学生食堂、西三餐厅、金桔园餐厅、正阳楼餐厅、西苑餐厅、芳华餐厅、西区教工餐厅,中校有桃李苑餐厅、夜餐部,高新园区有高新园区学生食堂、高新园一期B区食堂,南校区有南区学生食堂。
所有食堂都集中在学生生活区,十分便捷。食堂里菜品丰富多样,不仅有各种地域美食、时令小炒、精致面点,还有麻辣香锅、淮南牛肉粉丝汤等特色品种,让同学们不出校门就能尝遍各地美食。
文化空间 开放共享
青年之家致力于打造书院沉浸式育人的开放共享空间,可运用于文化展示、创意路演、主题分享、沙龙研讨等,区域分为研讨、水吧区、舞台区和会议室等。
USTC1958校园咖啡厅,绿植环绕,艺术气息十足,已成为了科大学生最爱去的校园场所之一。
春樱夏荷 秋杏冬梅
校园环境优美,一年四季为你展现不一样的风景。
资助体系 全面完善
多年来,学校建成了一套包括“奖、助、贷、勤、补、减、援”完整的学生资助体系,形成了良好的资助局面,实现了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全覆盖,履行了“决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郑重承诺。
学校现设有国家奖学金、郭沫若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郭永怀奖学金、善义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初步统计近80项,用于奖励勤奋学习且成绩优异的在校学生。每年获奖学生4000余人次。
我校首创隐形资助,被多家媒体称为“更加人性化的隐形资助”学校已坚持了约20年,引发媒体广泛关注并获得社会一致好评。近年来,每年资助约2000人次。
缤纷校园 七彩社团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活中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有的始于玉泉路,历久绵长;有的成立于眼镜湖畔,朝气蓬勃;有的着重于兴趣爱好,志同道合;有的致力于公益实践,青春飞扬。
我校每年举办学生社团活动约1400场次,平均每月举办大小型活动120场次,如跃动青春文艺系列活动之新年音乐会、假面舞会、舞蹈专场、动漫之夜、相声专场、话剧演出、嘻哈之夜、荧光夜跑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7 特质
8 去向
中国科大本科毕业生深造率保持高位,继续深造的本科生中约80%前往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深造,国内升学的本科毕业生中超90%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深造。2024届本科生赴国内外高校深造人数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 82%。其中,国内升学占比65.9%,出国(境)留学占比16.1%。
依据《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2025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国科大2020-2024届本科毕业生中,前往世界排名前50位大学的留学人数占留学总人数的比例为46.2%,前往世界排名前20位大学的留学人数占留学总人数的比例为22.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生基础宽厚实,消化吸收先进科技知识和开拓科技新领域的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现代科技实验技能全面,深受深造院校和用人单位的青睐。直接工作的毕业生大部分进入国家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
9校友
在中国科大,平均每1000名本科毕业生中就产生一名两院院士,比例居全国高校之首;
1995-2025年获得 “诺奖风向标” 斯隆研究奖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校友数量达55人,位列全国高校第三名;
2020年全球TOP1000计算机科学家中,中国科大有18位校友入选,其中本科校友数量全国高校第一。2023年全球TOP1000计算机科学家最新榜单中,中国科大共有26 位校友入选;
全球顶尖的100位材料科学家榜单中,有15位华人科学家入选,其中7位是中国科大本科校友,前六名中五位毕业于中国科大;
迄今科大毕业生中已经涌现出33位科技将军及大批前沿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型企业家、国防科技中坚;
2016-2024年,中国科大共5位校友获未来科学大奖,其中2023年度8位获奖人中,有3位都是科大校友。
2019-2024年,中国科大共43位校友获科学探索奖,其中我校本科校友31人,数量位居榜首。
10城市
合肥市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它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 “一带一路” 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环境优美,生活舒适。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海豚MBA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